港城瑰宝:历史名人
把文物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是推动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内容。名人遗存是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遗产,是传承历史、展示文化、弘扬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四普”工作中,皇冠足球比分:也陆续普查整理出诸多跟历史名人相关的石刻、古桥、古道等,本土名人文化资源库得到充实。
郁林观宋篆《祖无择三言诗勒》
相关名人:祖无择
位于花果山大村水库东南狮子岩下的郁林观,为北宋时期海州知州祖无择留下的石刻。该石刻堪称我国书法艺术石刻之珍品,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刻于宋庆历四年(1044),刻面高约5米,宽约6米,共102字,正文分12行,每行7字。
【名人档案】
祖无择(1006~1085),字择之,北宋上蔡(今属河南驻马店)人,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进士,庆历年间任海州知州,著有《祖学士文集》。他在出任海州知州时,在当地修建学馆,招收生徒,较好地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教育发展,被记录于当地的《海州州志》里,一直流传到今天。
王同题刻
相关名人:王同
位于花果山风景区水帘洞上方岩壁,左与“印心石屋”题刻相邻,距地面高约6米。该题刻刻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刻文为“己酉年重阳日。高山流水。中泉子王同书”。该题刻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名人档案】
王同,字一之,河南郏县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出任海州知州。在任期间,他减免税粮,减轻“马政”负担,兴修水利,修葺学宫,救荒赈贷,抗击倭寇,政绩斐然。王同工书法,经常替民间撰写匾额碑记,在海州境内多有其书法刻石遗迹。后擢升为南京都督府经历,离任时,海州百姓编写《奏绩实政》纪念他,称他为“河南父母王”。
甲子桥
相关名人:唐仲冕
位于海州区海州老东门外,据清《嘉庆海州志》载:该桥为嘉庆年间海州知州唐仲冕建,因建于甲子年,故名,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桥为平桥全石结构,长10米,宽3米,下有二个方形孔洞,整体保存完好。桥侧有弧额石碑一通,碑文:“甲子桥”三个大字,为唐仲冕亲自题写。
【名人档案】 唐仲冕,字六枳,号陶山,湖南善化(今湖南长沙)人,自号陶山居士。生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卒于道光七年(1827) 。嘉庆七年(1802)由湖南岳州的平江县迁任海州知州。第二年受皇上引见,暂时离任。同年,受引见后又回任海州知州。在任期间,铲除盐枭,带头捐薪筹建石室书院,开挖河道,解决民生难题。卒后荣入海州名宦祠,名彪青史。
宿城仙人屋石刻
相关名人:陶澍
位于连云区宿城街道万寿山南坡,洞内有门、有窗、有案,佳境天成,自古就是东海胜景之一。仙人屋石刻共有五处,镌于洞内外的石壁上。其中“仙人屋”、“玉女窗”题刻和“仙人屋”诗,刻于道光乙未年(1835),为两江总督长沙陶澍题。此外还有“陶宫保坐此石上”题刻在仙人屋南侧天然石窗平石上。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名人档案】
陶澍(1779~1839),字子霖,一字子云,号云汀,晚号髯樵,又号桃花渔者,湖南安化人,清朝嘉庆、道光时期重臣、学者,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于道光乙未年间巡视云台,督办海运,整理盐政,仙人屋诗刻便是他此行中留下的石刻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沈家古道
相关名人:沈云沛
又称园林古道,位于海州区锦屏山西北部,从海州区朐阳街道园林村蜿蜒至山顶,东折至锦屏紫竹庵,全长约3公里,现遗存约2公里。清光绪年间,海州士绅沈云沛在锦屏山试办溥利树艺公司,将锦屏山南坡紫竹庵改建为沈家祠堂。为方便管理山场及到祠堂祭祀,沈云沛从园林寺东侧的山角修建一条山路即沈家古道。该道路沿途有“溥利公司界内”“云关”“对我来”等摩崖石刻,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名人档案】
沈云沛,字雨辰,号雨人。江苏省海州直隶州人,1854年生于今连云港市东海县白塔埠镇。光绪甲午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邮传部署理尚书、吏部右侍郎等职,1916年民国政府授予他最高勋章,大绶一等嘉禾章。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沿海滩涂开发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东陇海铁路的奠基人,海州师范学院创始人。与南通地区的张謇、同属海州的赣榆人许鼎霖,被称为当时的“江北三大名流”。
这些历史名人留下的遗存承载着他们与那个时代的记忆,传递着这片故土之上情感与文化的浓烈价值。充分利用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和人文资源,对赓续文脉、发挥名人效应、增强文旅吸引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