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解读着两千年前的“文明密码”

  • 时间:2025-04-21 09:54:32
  • 来源:连云港日报
  • 阅读次数:
  • 字体:[ ]

时间的长河奔流不息,历史的尘埃掩盖不住曾经的辉煌。在连云港这片土地上,散落着诸多汉代古城遗址,它们以斑驳的夯土与陶瓦解读着两千年前的“文明密码”,浓缩着这片土地上曾经的繁荣与变迁。

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行动中,皇冠足球比分:的普查队员们也深入这些古城遗址,用相机拍下古城肌理,以测绘丈量历史纵深,以期让沉睡的文明基因融入港城发展血脉。

曲阳城遗址

位于连云港市东海县曲阳镇城南村西部。据考古调查,城址平面略呈刀把形,外有护城河。东城墙向南延伸193 米后西折108米,再往南延伸80米,形成刀把,现存墙体残高约1.4米、宽约2米;南城墙长130米,现存墙体残高约1.6米、宽约3 米;西城墙长273米、墙体残高2.3米、宽约4米;北城墙长215米、墙体残高1-1.8米、宽约2米;城址周长999米,面积约52000平方米。

城内现为农田。地表可见大量瓦片,城址周围散落有汉代云纹瓦当、绳纹陶尊、罐、筒瓦、板瓦及瓷器残片等,曾出土过汉代青铜剑、铁刀、铜镜、铜箭镞和“军假司马”铜印等文物。根据出土遗物和地理位置分析,曲阳城遗址很可能为汉代厚丘县城。

◆1995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盐仓城遗址

位于连云港市赣榆区海头镇盐仓城村,对研究当地古代盐业开发史具有重要的价值。现存东西长500米、南北宽700米的台地,所剩西南、西北两段城墙残垣高3-4米。城墙为版筑夯成,层次分明,内含汉代陶片、瓦片,还曾出土过箭镞、刀、剑、铜镜、汉五铢钱等遗物。据方志记载,盐仓城是春秋时莒国盐官驻地,汉代在此筑城。

据考古勘探,盐仓城城址平面近方形,总面积近60万平方米。护城河紧靠城墙外侧,普遍宽度为50米、深5 米。城门仅勘探出南城门,城门宽约6 米,整体形制无法详探,其余城门情况不明。据其地理位置分析,盐仓城遗址即为汉赣榆县城。

◆1987年被公布为赣榆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土城遗址

位于连云港市赣榆区塔山镇土城村。据考古勘探,古城城址平面近方形,总面积近52 万平方米。城址东城墙南北长710米,底宽27米,剖面显示墙体采用逐层夯筑法筑成,每层夯土层厚0.15 米,部分夯土内留存有陶片。南城墙东西长720米,底宽27米。护城河紧靠城墙外侧,普遍宽度为50米,深3-5米。

城门方面仅南城门尚有迹象可辨,但整体形制与尺寸皆无法详探。其余城门因现代建筑破坏,皆无法探明。遗址出土遗物有绳纹陶片和铜镜等。城周围汉墓群曾出土大量汉代青铜器、漆器和陶器。据《中国历史地图集》及相关史料记载,土城遗址所处的方位为汉计斤县或赣榆县境内。根据土城遗址的规模推测,其可能为计斤县或赣榆县下辖的里或邮等。

◆1987年被公布为赣榆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龙苴城遗址

位于连云港市灌云县龙苴镇古城村,传为楚将龙苴所筑而得名。东魏武定七年曾设海州治于此。据《隆庆海州志》记载:“龙苴故垒在海州西南60里,有大小二垒,韩信下齐,项羽遣龙苴筑城于此,后因名龙苴”。

据考古勘探,龙苴城城址平面近方形,总面积近17 万平方米,由外城、内城两部分构成。城墙断面可清楚看到逐层填土夯实的痕迹,夯层中含有绳纹灰陶片。城内地表汉代陶片俯首可拾,还出土过汉代陶罐、箭镞等遗物,另出土都督府公牌1件。

龙苴古城遗址对研究连云港地区汉魏六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有着重要价值。

◆1988年被公布为灌云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罗庄城遗址

位于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罗庄村。经钻探,遗址整体呈方形,东城墙长约459米、墙体残高1.4米、宽14米;南城墙长约430米、东南角残高1.4-2.3米、宽约14米;西城墙长约476米、西北角残高1.4-2.3米、宽约14米;北城墙向西延伸218米后,南折18米,再往西延伸223米后与西城墙接;遗址周长约1824米,面积约19万平方米。

遗址地表可见大量汉代绳纹筒瓦、板瓦和卷云纹瓦当、陶罐残片等遗物,推断该城时代为西汉时期。依据地表采集标本和地理位置分析,罗庄古城很可能是汉利城县故城。

◆2010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城后土城遗址

位于东海县白塔埠镇城后村南,西南距东海县城约18公里。该城址保存较完整,四面城垣基本未遭破坏。城址内外及城墙上种植杨树、松树等。城墙东北角及南城门西侧各有砖房一座,城内现为公墓,城址北门为公墓的入口。经钻探,遗址平面近正方形。城址面积约13685平方米。

遗址曾出土汉代陶器、瓦片等,从整体布局和采集到的陶片标本分析,该遗址为汉代古城遗址。2013年出土一宋代四系罐,橄榄形,高颈,颈肩四周附加四系,体施半釉,圆形足。通高32.5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6.5厘米,为古城的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城后土城是东海县境内保存最好的一座古城址,对研究汉代历史有重要意义。

◆2018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代相城遗址

位于连云港市东海县双店镇代相村南。据《江苏省东海县地名录》载,代相村原为汉代古城,传说在唐代薛仁贵征东时被攻破毁灭。元朝时,由李、郑等姓人家在此定居,形成村落。相传,代相一名源于“代戏箱”的谐音。 

该遗址破坏较严重,地表未见城垣遗存,从自然断面可见到城内的文化层堆积。钻探只发现一座南城门,宽约2 米。遗址地表散落商周时期夹砂陶绳纹鬲残片、陶罐残片、大量汉代板瓦、筒瓦、瓦当、陶罐残片,还有晚期的瓷片等。从地表采集的陶片和地理位置分析,代相城所处的位置在汉厚丘县境内,根据其规模,推测其为厚丘县城下辖的亭或里。

◆1995年被公布为东海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汉代古城)遗址

位于连云港市赣榆区班庄镇古城村。据考古勘探,古城城址平面近方形,总面积近30 万平方米。护城河紧靠城墙外侧,普遍宽度为50米、深6米。城门方面,仅东城门尚有迹象可辨,但整体形制与尺寸皆无法详探,其余城门因现代建筑破坏皆无法探明。

城址内部因现代建筑叠压无法勘探,但墙体内侧地表20米范围内多见有建筑遗物,主要有筒瓦、板瓦、瓦当等,筒瓦、板瓦表面均有绳纹,另有少量残碎砖块。

据《中国历史地图集》及相关史料记载,古城遗址所处的方位为汉计斤县境内,根据古城遗址的规模,推测其可能为计斤县下辖的乡或亭。

◆1987年被公布为赣榆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古城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我们得以窥见先民的生活,感受历史的厚重。探寻古城遗址,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文物普查之旅,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心灵之旅,可以使当代连云港人在触摸历史经纬时愈发坚定文化自信,以古鉴今,书写新时代的奋进华章!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