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孝妇传说

  • 时间:2024-09-11 08:56:59
  • 来源: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 阅读次数:
  • 字体:[ ]

在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朝阳街道有一座汉东海孝妇祠,祠内供奉着东海孝妇及其婆母的塑像。千百年来每逢农历三月初三日,远近村民齐赴庙会举行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传颂东海孝妇弘扬中华传统孝文化。

元代的大剧作家关汉卿创作了一个举世闻名的悲剧《感天动地窦娥冤》,可窦娥的形象并不是作家凭空捏造出来的,窦娥的形象来源于东海孝妇的故事。汉代东海郡有位孝妇名周青,年轻守寡,又无子女,奉养婆婆很是恭谨。婆婆多次劝她改嫁,她始终没有答应。后来,婆婆为了不拖累儿媳自缢身亡。可小姑却告至官府,诬说“嫂子杀死了母亲”。此案上报郡府,郡决曹掾(专职司法的官员)于公认为,周青以孝顺闻名乡里,断然不会杀害其婆婆。但太守不作公断,冤斩了孝妇,致郡中枯旱三年。后来新任太守到任,于公再次为孝妇伸冤,新任太守亲自到孝妇墓前致祭,为其平反冤屈,遂天降大雨,当年粮食获得大丰收,故朝廷赐建东海孝妇祠。

据了解,关于东海孝妇传说,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的《说苑·贵德篇》、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的《汉书·于定国传》、东晋干宝的《搜神记》都有记载。唐宋以来,历代史书和方志都有转述和评介。

据考证,窦娥的故事最早可能在南宋末就形成,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关汉卿在东海孝妇历史传说基础上,结合元代社会现实,极大地丰富了创作内容。关汉卿将《窦娥冤》搬上元杂剧舞台,是将窦娥故事与《汉书》所载东海孝妇故事相互“嫁接”的一种艺术创造。

由于《窦娥冤》影响巨大,其后的一些方志及其他相关书籍,就直接称东海孝妇为“窦氏”“窦孝妇”了。

孝妇祠因何“立祠”在宋代《太平寰宇记》就有记载,东海郡新任太守祭拜孝妇墓后这一年风调雨顺,粮食获得大丰收。同年秋天,建起了孝妇祠人称“娘娘庙”,也就是说孝妇祠,建于公元前90年前后,如今的孝妇祠已经历经了两千多年。孝妇祠经过了很多次修缮、重建,得以保存至今。明代道士李启募资重修孝妇祠。明代海州知州刘昭曾立《汉东海孝妇窦氏祠记》碑。清代道光年间,孝妇祠按明代寺庙的法式再次重建,并增加慈孝殿、于公殿等。20世纪90年代,在原孝妇祠遗址重建孝妇殿。

2011年,新建孝妇祠及山门落成。值得一提的是,历次修建的孝妇祠内,都建有“于公殿”,以纪念明辨是非、伸张正义的于公。据明代《隆庆海州志》记载:“于公,为县狱吏、郡曹,决狱平,罹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郡中为之立生祠,号曰‘于公祠’。辨孝妇冤,语在《孝妇传》。”

2009年6月,“东海孝妇传说”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2月,国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4年11月国务院出台文件将“东海孝妇传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