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山二十四景——龙桥喷雪
为了让广大读者更深刻地了解“云台山二十四景”,我们邀请了连云港历史人文方面的专家,从人文、历史、地理、典故、文化、诗词等方面阐释“云台山二十四景”,让更多的人了解连云港的历史文化,传承连云港人文精神。今天推出第二十三景——龙桥喷雪。
黄申瑾《图二十四景》:“九涧之水汇流桥下,故名九龙桥。侧有九龙庙。一名万寿桥,由草庵左折或右折,登山者皆取道于此。水激若雷,声震一山。”
这一景观在如今花果山的九龙桥。
九龙桥坐落于琵琶岭下多条山涧汇集的九龙口处,南天门之下,幽谷之上,四围群山环绕,是前往三元宫的必经之路。“龙”自古在中国人心中就寓意着权力地位、出人头地、富贵吉祥,因此九龙桥又被称为“万寿桥”。
万寿桥真正的美景在于其桥下有“九涧奔流”。山上各条涧溪的湍急流水,势如奔马,汇聚于九龙桥下,水激若雷,声震一山,巨浪腾空翻越,浪飞犹如喷雪,十分壮观,令人惊艳不已,是所谓“龙桥喷雪”。
九龙桥横跨东西,呈椭圆拱形,桥上共九级阶梯,与九龙桥的“九”相对应。桥下石块与桥体紧紧连接,支撑起九龙桥的重量,稳如泰山。桥面采用块石拼接而成,犹如蛟龙身上的层层鳞片,威武不凡。桥两旁的石雕栏杆也是境和景的融合,栏板上雕琢的祥云、缠枝、水波纹、宝珠等高浮雕图案,与九龙桥上空的似雪白云、桥下的清澈山泉此唱彼和,人、桥、山水浑然一体,颇有“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意味。
在九龙桥旁,有棵千年古银杏树,从宋代遗留至今,依旧生机盎然;桥南侧有九龙将军庙,供奉着“九龙将军”;北面高处有茶庵。
九龙桥往下,新近修的九龙栈道直抵孔雀沟风景区,以“天然氧吧”为特色,栈道两侧山泉叮咚,清澈见底,滋养着沿途的花草树木。
《云台山志·胜迹·九龙口》:“即九龙桥。溪流喷薄,古木森阴,为入山第一胜境。《姚记》:山上涧水淙淙,为九龙涧。山中溪流九道,汇于桥下,故名。”
由南天门下行抵九龙桥。九龙桥为花果山的主景之一,位于群山环抱的幽谷之中,有九条大涧在这里汇合,然后奔流向山下的大海。过去香客从南天门小路下至谷底,稍事休息,便可继续向上攀登。
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重建三元宫时将这里原来的石板桥改建为砖石拱桥。1949年后,九龙桥先后两次大修,成为如今的纯石结构独孔拱桥,拱桥中心到桥底总高10米。拱顶高耸,拱洞长跨,气势不凡。九龙桥不仅方便了过往行人,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一座艺术精品。桥旁的大银杏已近千年,是宋代的遗物,为省级保护名木。它用浓密的绿荫笼罩着九龙桥,桥上山风阵阵,桥下流水潺潺,松涛盈耳,鸟语花香,把游人的疲劳消除得一干二净。
黄申瑾《图二十四景》的简介,以及崔应阶《云台山志》所载的一首程校的五言律诗,都突出了“水激若雷,声震一山”“水珠飞溅,飘扬若雪”的场面。
本周的景观“龙桥喷雪”,其实与上周的景观出自同一处,那就是花果山九龙桥。清人黄申瑾将九龙桥一处风景分成两个景观,这两个景观侧重点不同。“九涧争流”,着眼于“山间细流甚多,大者从山涧奔出,其数有九,随径曲折,声韵泠然可听。”“龙桥喷雪”则着眼于“水激若雷,声震一山,水珠飞溅,飘荡若雪。”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