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探源(二):连云港的“前世今生”

  • 时间:2025-04-08 15:45:39
  • 来源:市图书馆
  • 阅读次数:
  • 字体:[ ]

两万多年前,古人类在连云港这片山海相拥的热土采摘渔猎,繁衍生息。旧石器时代的白鸽涧、桃花涧、大贤庄遗址和新石器时代的二涧、大村、朝阳、大伊山、青湖、后大堂、藤花落等遗址,都留下了先民生生不息的活动印迹。

连云港历史悠久,文脉赓续不断。上古时期,连云港地区属“少昊之墟”。大禹父亲鲧乃颛顼之子,《尚书》记载鲧因治水失败被尧帝流放羽山,舜派祝融杀之,禹从鲧腹飞升而出,铸九鼎、定九州。禹之子启建立夏朝,开启“家天下”时代,在羽山建鲧庙祭祀。商代夏,夏人后裔分封在苏北鲁东南地区,称为“九夷”。连云港地区属人方,房山钓鱼台、焦庄、九龙口等地发现有商代遗址。

西周时期连云港境内分布着郯国、莒国、鄟国等诸侯国,春秋时期这些东夷小国与鲁国、齐国或结盟,或附庸,或相互攻伐。随着吴国、越国北上争霸,越王勾践迁都琅邪,连云港成为越国的“都州”,九龙口遗址曾出土过春秋时期的青铜编钟。战国时期,越国向西攻灭郯国。楚国攻占淮海地区后,越国退守江南。楚攻灭莒国后,莒地被齐国占领。

秦统一六国后,设置东海郡朐县和琅邪郡赣榆县。西汉年间分属东海郡(国)、琅邪郡(国)。魏晋三国南北朝时期,侨置青州、冀州、徐州,东魏武定七年(549)在龙苴始设海州,下辖琅邪、东海、海西、东彭城、沭阳、武陵六郡十七县,成为苏北鲁南沿海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海州之名来自《山海经》郭璞注释:“韩雁始鸠,在海之州。”

隋代海州辖朐山、东海、海安、武陵、沭阳五郡七县,后废郡改为五县。唐初置海州总管府,下辖海州、环州、涟州、东楚州,后改海州都督府、海州,再改东海郡,复为海州,下辖朐山、东海、怀仁、沭阳四县,隶属河南道。

北宋海州隶属淮南道(路),南宋设(西)海州、东海州。元初设海州路总管府,后降为海宁府,再改海宁州。明代海州为散州,隶属淮安府。清雍正年间,因海运和盐业地位提升,海州升为直隶州,下辖赣榆县、沭阳县。民国改海州为东海县,析置灌云县,后筹备设立连云市。

1948年11月,全境解放成立新海连特区。1949年11月,设立新海连市。1950年5月,新海连市和东海县合并为新海县,同年底又恢复原建置,隶属山东省临沂专区。1953年1月,新海连市、东海县、赣榆县划回江苏省,隶属徐州专区。

1961年9月,新海连市正式更名为连云港市,1962年升格为江苏省辖市。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后,连云港市下辖东海、赣榆、灌云三县,1996年灌南县划入。2001年撤销云台区,2014年新浦区与海州区合并为海州区,赣榆改县为区,形成海州、连云、赣榆三区和东海、灌云、灌南三县的行政区划格局。

海州区素有“淮口巨镇”“淮左名邦”的美誉,是一座诗意灵动的山水之城,也是一座魅力四射的文化之城。孔子到此登山望海留下孔望名胜,秦始皇在此立石作为秦朝的东方国门,境内拥有“东方天书”将军崖岩画、孔望山摩崖造像等国家级文化遗产,名著《镜花缘》也诞生于此。糜竺、苏轼、石曼卿、张叔夜、魏胜、王鸣鹤、凌廷堪、许乔林、许桂林、李汝珍、沈云沛、卞赓、武同举、江恒源、朱自清等历史名人都与海州有着不解之缘。境内有海州古城、老新浦风情街、南城六朝一条街、板浦古镇等古城老街,蔷薇河、盐河等大小河流如条条丝带环山绕城。锦屏山游步道、月牙岛生态湿地等一批生态景观成为休闲旅游打卡地。作为连云港市中心城区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海州区还拥有国家级连云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山水之间,人文荟萃,美不胜收。

连云区山海相拥,港岛环抱,风光优美,生态良好,集港口、海滨、园区等优质资源于一身,被评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江苏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是宜游宜居的美丽海滨城区和江苏山海大公园。境内有国家5A级景区——连岛景区和4A级景区——海上云台山景区,有全省最大的海岛连岛和“鸟岛”前三岛,还有优质的沙滩和独特的礁岩岸线。随着海上云台山景区、连云港老街、北固山森林公园、连云新城陆续开发建设,“坐拥山海”的连云区形成多日游旅游格局。

赣榆地处苏鲁交界、海州湾畔、黄海之滨,城市傍海而建,水天相接,素有“徐福故里·黄海明珠”的美誉,先后获评“国家级生态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这座千年古邑在秦代建县,孕育了始皇东巡、鞭石成桥、徐福东渡等传说。吴敬梓在此生活10年,深受赣榆风土人情、方言俚语的浸染,创作了《儒林外史》。境内有秦山岛景区、夹谷圣境景区、徐福泊船山景区、海州湾旅游度假区,有全国唯一以“抗日”命名的首批抗战遗址“抗日山”,刘少奇、陈毅、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赣榆留下了战斗的足迹。这里还有集农业休闲观光和田园采摘为一体的佳农生态农场、谢湖大樱桃基地、塔山金公果业等绿色乡村旅游资源。

东海县是“世界水晶之都”“中国温泉之乡”“中国花木之乡”,历史悠久,大贤庄旧石器遗址、曲阳古城、尹湾汉墓、马陵古道演绎着灿烂的历史文明,孕育了南朝文学家鲍照、唐代诗人马戴、著名版画家彦涵以及茅盾文学奖得主、《北上》作者徐则臣等一大批文化名人。东海风景秀美,素有“百湖之县”的美誉,具有“石、泉、湖、林、花、画”等特色旅游资源,“石”是中外闻名的东海水晶,“泉”是“华东第一温泉”,“湖”是素有“小西湖”之称的西双湖,“林”是天然氧吧东海森林温泉度假区,“花”是名冠华东的鲜切花,“画”是闻名遐迩的少儿版画。

灌云县因南有大川灌河、北依名山云台而得名,是“旅游百强名县”“中国美食之乡”“名厨之乡”。灌云山水相连,风光秀美,境内有“淮北第一神山”大伊山和具有田园风情的潮河湾,先后荣获“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特色旅游小城”“中国十佳‘一带一路’旅游特色城市”。境内有高铁、高速、国省干道、内河等级航道、机场,“海、陆、空、铁、河”五通汇流立体综合交通优势明显。大伊山石棺墓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商相伊尹,楚汉名将钟离昧、司马龙苴等,或生于灌云,或驻足灌云。近代以来,灌云人才辈出,多位“两院”院士出自这里,“时代楷模”“守岛夫妻”王继才和王仕花在这里坚守开山岛32年。

灌南,古称“海西”,又名“惠泽”,文化积淀深厚,素有“海西故国”的美誉,是“江苏省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先后获评“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灌南水系纵横,柴米河、义泽河等17条大中河流纵横交错,五龙口、双鱼岛、硕项湖镶嵌其间。灌南是革命老区,走出了惠浴宇、周惠、芮杏文、汤曙红等革命先辈。灌南还是著名的“酒乡”,汤沟美酒“开坛十里香”。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