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花落遗址
藤花落遗址位于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云街道西诸朝社区南、北云台山之间的冲积平原上,面积40万平方米,发现于1986年,包含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时期的文化遗存。藤花落距今4600—4000年,与夏朝基本同时,是我国迄今发现的首座内外城双重结构的城址,被评为2000年度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历经1996年至2004年四次考古发掘,发现龙山文化的城墙、大型台基、居住房址、灰坑、用水坑、灰沟、水沟、防护环城壕、水稻田以及岳石文化的环壕、灰坑等遗迹,出土玉器、石器、陶器2000多件及碳化稻粒数百颗。
藤花落古城由内外两道城垣组成,内城和外城有着功能上的区别,内城是生活区,外城是生产区,所有的房址都在内城之中,东、南、西部内外城之间的距离相当,北部内外城之间有较广阔的空间。这里是稻作生产区。藤花落古城内房子基址形态多样,分为长方形单间房、双间房、排房、回字形房,并且在总体布局显示出差异性。以内城东部的一条东西向的主干道为界,北部房址平面有圆形、梯形、方形,形状不甚规矩,房址单间面积比较小,每间面积在5—7平方米;而路南的房址结构考究,皆为方形,除单间外,还有排房,平面较规整,双间房和排房的分布规则基本一致,每间面积在12平方米。在内城居住区北部发现一处建在台基之上的高台式建筑。此建筑平面呈回字形,外间面积达109平方米,内间面积达31平方米,分为两层。内间平面上分布三块巨石,另有一处“暖炕”,专家推测是氏族长老的住所,在此举行祭祀活动和氏族会议。
在古城南墙和南城门口两侧的城墙夯土中发现了许多长方形和椭圆形的土坑,其内分别埋置人、猪、狗的遗骸,有的是数人同埋一坑,当是为建筑奠基的“人牲”和“牺牲”的祭祀坑是原始宗教仪式的遗存。
藤花落古城内不仅有独特的城墙结构和丰富的遗迹,还有大量珍贵的文物,展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市面貌和社会生活。
北部内外城之间一号水田遗迹揭露面积约为67平方米,由水田、水口、水沟、石埠头等组成。水田土壤经江苏省农科院测试分析,含有大量的龙山文化时期水稻植体。在城外发现稻及与稻伴生的主要禾本科植物如芦苇、竹等蛋白质体种类。碳化稻粒经鉴定为岳石文化时期的“优选”粳稻,其中一粒金黄色稻粒经检测与现代粳稻十分接近。
昔日繁华的城市今朝只剩黄土一片,专家推测,藤花落古城消失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洪水和海侵。外城墙发现洪水冲击痕迹,有专家认为海水倒灌导致了藤花落的灭亡;二是环境灾难。大量树木被砍伐,导致环境恶化,引发干旱或洪涝灾害。据环境考古学的研究表明,4200年前的龙山文化晚期经历较长期的陆地水患。藤花落遗址在龙山文化后期出现过长时间的陆相水生环境。当时的藤花落古城降雨量偏大,处于一种过湿的积水或湿地环境,气候异常出现过灾难性大水,虽然有城墙保护,却给农业生产和狩猎带来严重破坏,先民们不得不放弃此家园。
此外,大量的树木被砍伐,用来筑城、造屋、烧造陶器或用于日常生活周围生态环境的恶化,引发了洪涝灾害等,人们无法在此生存。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