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一键启动” 农田便“解了渴”
摄像头“看”、传感器“感”、智能算法作决策……曾经需要经验判断和多劳力投入的灌溉管理已在当下实现数字化转变,一个人一部手机便能管理农田,并通过先进节水灌溉装备精准输送,用更少的水产更多的粮。
近日,在赣榆区城头镇稻麦绿色智慧种植基地内,汩汩清泉滋润着干涸的麦田,让麦苗喝饱返青水。以往,麦田灌溉可是个体力活儿,传统的人工灌溉方式耗时耗力,还容易浪费水。但是在这里,灌溉只需“一键操作”。
“现在只需手机远程操控、设备扫码,就能完成灌溉。”赣榆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员赵惠宾,一边用手机开闸放水一边介绍水渠边的两个智能设备,智能灌排闸门和水质监测系统。
依托这些田间地头的智能设备,在种植基地附近的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农技员正用手机APP远程启动基地内的智能闸门,通过卫星遥感墒情数据,系统自动计算灌溉量。
“数智”赋能,让农业变了样。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根据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等指标分析,就能知道哪块地需要灌溉,实现进排水灌溉自动化,通过远程APP控制,可以实现闸门的开启和关闭,实现小麦的精准灌溉,同时起到节水灌溉的作用。
目前,基地10座智能灌排闸门已全部接入物联网系统,在赣榆智慧农业指挥中心,23个物候监测站正实时回传数据,平台每小时处理近千组数据,自动生成抗旱方案,系统还会将哪些区域需要优先灌溉和优先施肥指令同步推送到农户手机上。
“以前这时候要全家下地挑水,现在用这个智慧平台,浇水施肥都用手机遥控,我家60亩地两天就浇灌完了。”种植大户宋忠朕说,往年一开春,地里全是人,浇水、施肥、除草,人多效率还不高,“一天累死累活也就忙活两三亩地。”
灌溉后的麦田,已经开始施肥,一旁的农业植保无人机飞手张帅介绍,载重70公斤的无人机,1小时能完成200亩作业,比人工效率提升40倍,GPS定位能让误差控制在10厘米内。
据了解,城头镇正在9万亩农田中推广应用智能灌溉系统,其中智慧农业基地核心区的3000余亩小麦率先实现全覆盖,节水节肥效率提升30%,预计小麦亩产将稳定在500公斤以上,惠及农户1万余户。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