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湾汉简”登上央视 最新释读文字首次发布
在12月15日晚央视黄金档,市博物馆“尹湾汉简”亮相大型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嘉宾探秘“尹湾汉简”的文化密码,揭开西汉郡级行政制度运作的历史面纱,生动诠释了“郡县治,天下安”的历史内涵。
在本期节目中,演员田雨担任“读简人”,演员侯京健饰演师饶。戏剧以师饶与东海郡太守的履职故事为主线,并融入师饶与外祖母之间深厚的祖孙情,生动体现家国并记、家国一体的文化内涵,带给观众诸多惊喜与感动,让简牍上的文字“活”了起来。
“尹湾汉简”1993年出土于皇冠足球比分:东海县尹湾村,包括24块木牍、133枚竹简,有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俗赋《神乌傅(赋)》,为研究两汉上计制度提供第一份实物范本的《集簿》,以及我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内容最完整的西汉郡级政府文书档案,为人们了解西汉东海郡历史乃至汉代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是兼具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绝世珍宝。其中,《东海郡吏员簿》是目前国内出土单支容纳字数最多的简牍,几乎只有巴掌大小却写满3400余字,每个字约2毫米,即使把字放大10倍,线条也丝毫不显虚弱。
是谁留下了这些珍贵的简牍?节目中,主持人龙洋携手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李均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市博物馆副馆长徐向阳,结合“尹湾汉简”中的政府文书档案,带观众认识了尹湾汉墓六号墓墓主人、西汉东海郡功曹史师饶,揭示汉代行政制度运作的鲜活细节。详细记录下师饶日常工作情况的《元延二年日记》,是目前发现较早的汉代日记。通过这份日记,可以看出师饶的工作主要分为“居府办公”和“出差”两个部分。元延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1年,他频繁地穿梭于东海郡与周边郡国之间。“他一共出差16次,总计161天,几乎占据全年一半的时间。”“从七月中旬到岁末,师饶连续调迁,分别任职于法曹、功曹等多个不同部门。”“这一年他病倒了3次,还是继续工作,为民效力。”……跟随嘉宾的讲述,观众逐渐走近了这位勤勉为民、力图有为的汉代基层吏员。
值得一提的是,“尹湾汉简”最新释读文字也首次发布。据悉,“尹湾汉简”仅24块木牍、133枚竹简,却有近4万字记载,简牍上的文字肉眼难以识别,所以也被称为“微书”。为了能够看清方寸之间的笔墨,早期红外技术曾首次被运用到“尹湾汉简”的识读工作中,然而由于技术限制,有许多文字依然等待着人们的解读。节目中,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刘绍刚、市博物馆馆长江睿共同发布应用当今最新高清红外成像数字技术后释读出的“堠”“仓”等字。江睿表示,“堠”字的精准识读,佐证了西汉时期的东部滨海郡县也设置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而且明晰了布置数量,丰富了后人对汉代军防体系的认识。像这样全新释读出的文字共上百个,进一步还原了“尹湾汉简”的面貌。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